CT~10491561

contentAndroid浙江

楼主

#新昌文化大家谈# 我来讲讲沃洲湖的历史故事——沃洲论

为加深大众对新昌文化的了解,更好地开展地方特色传播。畅说108社区新昌站开启“新昌文化大家谈”话题啦
活动参与方式

参与话题#新昌文化大家谈#

点击 话题发帖

发布文字+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,说说个人所知晓或所见的调腔、越剧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文物等新昌文化,聊聊自己的见解或分享近期新昌所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等。

活动奖励

小8会从话题中选出33名社友,送出10-100元话费奖励。

奖项奖品名称数量
一等奖
话费奖励100元
3名
二等奖
话费奖励50元
5名
三等奖
话费奖励30元
10名
参与奖
话费奖励10元
15名
活动时间

2023年10月20日-11月10日

奖励将在活动结束后陆续发放

最终解释权归畅说108所有

发帖按钮 点我发帖


今日话题好贴分享:@CT~10491561


#新昌文化大家谈# 我来讲讲沃洲湖的历史故事——沃洲论剑
这段日子,四人偶尔会在晚上一起吃饭,然后听一听韩道林聊江湖往事。韩道林说的最多的,是关于会稽地区的江湖往事,尤其是说的其中六家七宗争霸剡东和十八名士论剑沃州,尤为三人所痴迷。
自东晋时起,印度佛教开始在中原广泛传播,尤其到了刘宋时代,般若经盛 行,不仅成为了学习佛教众人的必备读物,也成为了武林中人的宝藏。众人皆以为般若经博大精深,从中汲取,必能学成绝世武功。于是,一批人来到了新昌沃州这个地方。至于为什么会来这里,大概有这么二点理由:
第一,东晋属于战乱时期,而剡中沃州并没有被波及到,这个地方适合隐居,这一点,也可以从剡这个字去解释,古解剡为两火一刀可以逃,是避乱的好去处。

第二,可以从白居易的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,东南山水,越为首,剡为面,沃洲天姥为眉目,眉目是脸上最为灵秀的部分,如果择一处隐居,自然是选眉目处。
于是,一大帮人来到了新昌的沃州隐居,潜心修炼,首先来新昌的就是竺道潜,竺道潜俗姓王,乃是丞相王敦的弟弟,当时天下流传着一句话,王与马,共天下。马指的的当政的司马家族,王就是王敦王导这一族。要是这竺道潜参与政治,凭着这样的基础,自然也能显赫天下。可他偏偏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,十八岁就遁入释门,后来隐居新昌的东昂山。他带着般若经,精研佛法,神奇的是,武功大进。一日,谢安之侄谢玄来访,谢玄见竺道潜脚步沉稳,呼吸轻巧,知道他的内功非凡,定要切磋一番。一切磋,却令谢玄大为吃惊,要知道,谢玄可是当世名将,谢玄不仅冲锋陷阵是把好手,若是论到临阵比武,他也不输前秦第一好汉的王 猛。两人一番切磋后,谢玄败下阵来,只说了一句话,若是我跟法深师兄一样不理俗物,今番比斗也是胜负未知。自此,竺道潜名声大噪。尽管竺道潜的日常生活还没什么变化,一样是清修,讲学,但他隐居的东昂山周围却出现了大变化,不断有人来附近结庐,来拜访竺道潜的人也络绎不绝。《世说新语》中支遁买山的故事侧面证明了这种盛况,尽管当时支遁受到了竺道潜的奚落,但他还是在沃洲山隐居了下来。一批高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勤修苦练,深思冥想,创造了六家七宗的盛况。其中支遁创立了即色宗,竺道潜开创了本无异宗。当时的盛况,刘勰有两句很概括的话:般若炽于香城,表刹严于净土。前半句就说了般若经在本地的盛况。
般若经的总纲是性空佳有,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。要学成至高武学,先要摒除杂念,摒弃自身固有的执念和对世界的基本认知,先归于零,再来修习般若经,因为各人认知、理念以及悟性的区别,修习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,虽同为一门,却开创不同宗派。
至于六家七宗所开创的武功到底到了何种境地,这就需要说到沃洲论剑了。沃洲论剑,是两晋 150 多年最大的盛事,沃洲论剑集齐了当时武林中和朝廷内所有的顶尖高手,这次论剑,参会者有 36 人,修习般若经的高手占一半,另一半是各个领域内的高手,如剡县戴安道,手上功夫一流,直水青烟掌难逢敌手,与时称江南掌法第一的谢万石一时瑜亮,如河东卫叔宝,自幼修习八荒六合功,不仅内功深厚,更因为修习此功成为了中原第一美男子,可惜在最后内功最后一重冲关时暴毙,年仅 27 岁,王羲之自不必说,移居会稽之后,他和殷融一南一北,是当时名义上的群雄之首。
关于这次盛会,400 多年后的大唐诗人白居易曾略有提及,在白寂然的努力下,沃洲山重修了禅院,受侄子之邀,白居易写了《沃洲山禅院记》,怀念了当时的盛会,并在文中提及了参加此次盛会的所有人的名单。
修习般若经的十八高僧有:竺道潜、竺法友、竺法蕴、康法识、竺法济、释道宝、释惠静、白道猷、支道林、支法度、竺法仰、昙光、竺昙猷、于法兰、竺法兴、支法渊、于法道、于法威。
另外十八名士包括:戴逵、王洽、刘恢、许元度、殷融、郗超、孙绰、桓彦表、王敬仁、何次道、王文度、谢长霞、袁彦佰、王蒙、卫玠、谢万石、蔡叔子、 王羲之。
般若经修习者与中原武林其他高手共分天下,这足以说明般若经武学之博大精深。关于此次论剑的具体情况,后人均难以了解,按坊间的说法,这帮人基本性情温厚,淡泊名利,在他们的口中,这也不被称为论剑,而是一次论坛,属于相互之间的切磋和学习。
后人根据零星的线索,能推断出一些基本事实,昙光、竺昙猷、于法兰等人移居石牛镇附近的石城山,后开创了石城寺,梁代刘勰曾为石城寺撰文,般若炽于香城,表刹严于净土。可见是般若一派的人胜出。后来,江南佛教中人都在寺庙外挂支竺遗风这四字,向来修习般若经的人皆奉支道林和竺道潜为宗。
三人听得入了神,想不到这里当年还发生过如此盛事。陈子云问道:“这么大的事,我从未听任何人说起过,好像现在的人对此事也知之甚少,同样有王羲之,他的兰亭流觞曲水聚会就天下人人皆知,不知是何缘故。”
韩小盈也附和道:“是啊是啊,我也是第一次才知道这件事,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本地人也没人说。而且如今那地方也籍籍无名,沦为普通的地方了。这是为什么?”
韩道林答道:“这事确实令人费解,我也知之甚少。白居易的《沃洲山禅院记》中有这么一句,支、竺殁而佛声寝,灵山废而法不作。支遁和竺道潜那一代人死后,这个地方研究般若经的人越来越少,这个山的人也越来越少,渐渐就沉寂了。我以为这个理由还不充分,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,更是战乱纷纷,大家最重要的是一件事就是活下去,没空,也没钱去隐居潜心修般若,第二个原因是人才也不是年年出,那段时间过后,人才少了,研究般若经也没达到当初的高峰。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,都会经历高峰和低谷。再加上时代久远,也就渐渐遗忘 了。”
方浙雨问道:“韩先生,你说的他们聚会之所,到底是在哪里,我很想去瞧瞧,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。”
韩道林说:“他们也并不是完全聚集在一个山头,比如白道猷就在沃洲山上, 竺道潜在东昂山,支道林在如今的放马坡,竺法仰、昙光、竺昙猷等人在沃洲精舍,就是现今的真君庙。”他停了一停,又说道:“至于这 36 人论剑的场所,应该就在沃洲精舍,或者在附近的场地。”
方浙雨拍了拍陈子云的肩膀说:“不如我们明天去瞧上一瞧,看看到底是怎样神奇的地方。”
韩小盈说道:“我也去,我也去。”陈子云内心也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,一听小方提出要去正合他意,他看看 韩小盈,对方浙雨点点头道:“那我们明天一起去,小方给带带路。”

浏览量:7441 [删除]
2 分享到
版块热帖
    分享
    评论